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0)

2013年9月15日

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唐山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运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技术,研发了一些适宜性的建筑结构形式,重建的过程也是新型建筑形式的实验过程,在汶川地震的震后重建过程中也要注重对适宜的新型建筑形式加以利用。

CSI住宅是我国当前比较热议的一种住宅体系,本文主要研究CSI住宅的特点以及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适应性。

对于临时过渡建筑,条例也有做出规定,其中与建筑方面关系比较大的是第十二条和第四十二条。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第四十二条规定:对现场清理过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动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应当回收利用。

活动板房是现阶段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临时建筑形式,主要应用在震后灾区以及施工工地。活动板房有便于拆装、建造周期短、可循环利用等主要特点。活动板房在震后重建过程中有着自身的优点,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活动板房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易受腐蚀、防火性能差、防风能力有限、维护结构安全性不足。本文第三章着重介绍集装箱住宅在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作为临时过渡建筑的应用。集装箱住宅可以看做是活动板房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有活动板房的基本特点,便于拆装、可标准化设计、建造周期短、可循环利用,而且它有更好的防火、防风性能,结构强度也高于普通的活动板房。

2.4 震后重建的评价体系

在对国内现有住区重建案例分析后,找出重建过程中存在的典型、共性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震后重建指导思想、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总结后建立一个震后住区恢复重建的评价体系。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从现有的建筑方式中找出一个满足恢复重建评价体系要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重建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临时过渡建筑和永久性居住建筑,新的住区的建设理论与方法应能满足震后重建评价体系的指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居住建筑一一民居,他们可以视为各地区地域性建筑的代表,虽然本文不以传统民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这些民居可看作是传统意义上的住区,它与现代住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住区的设计会有来自当地传统民居的灵感,它们有着一脉相传的关系。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居还是现代化的居住区,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根据上述的影响因素与重建条例我们总结一套用来评价的体系,这套体系是以满足灾民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为基础,以体现重建的本土化,重建的可持续发展,重建的低碳节能为目标的。

2.4.1 震后重建的应急属性

应急性是震后重建规划的一大特性,震后建设应急住房,安置受灾群众、恢复其生活生产是地震灾后规划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日本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震以后一小时,神户市政厅就成立了由神户市市长为首的救灾指挥部,1995年1月26日即成立了神户市地震恢复重建总部,负责制定恢复重建规划。1995年3月27日,日本神户市《恢复重建规划指针》首先编制完成,距离地震爆发仅仅只有两个月。随后,在综合各方意见之后,于1995年6月30日神户市政厅正式颁布《神户市恢复重建规划》。应急性体现在震后重建规划方面,也体现在建筑的设计、施工方面,与人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居住建筑以及震后必需的临时过渡建筑在重建的过程中要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工期。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建筑方式来满足震后恢复重建的应急性。

2.4.2 震后重建的安全属性

在震后重建这样的特定背景下,重建建筑的抗震性能一定要满足相关的法规。地震不是随机在某地区发生,主要是集中在一定的地震带上,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这不是短期内能有结果的。震后的重建要本着安全的原则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做出要求,具体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都要优先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形式材料。

2.4.3 震后重建中本土建筑文化的延续

震后重建过程中,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提炼运用是实现恢复性重建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在这里首先说明两个概念: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建筑界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都是比较流行的词语。这两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概念,也有相互重合的交集,本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本土文化主要体现在地域性上;而传统文化是针对现代建筑,特别是近些年国内建设中对外国建筑的盲目追求造成的西式风格泛滥而言的。

本土建筑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来体现。精神层面:通过原居民生活、邻里交往的空间环境以及对建筑的使用方式及需求来体现。新的住区要能满足原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能考虑到灾民家庭结构的变化,不能迫使原居民做出不想有的改变。建筑的物质层面: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结合当地的建材、建筑施工工艺,在重建的过程中注重新材料和本土材料的合理运用,本土施工方法和新技术的相结合,并能最大化的将震后的建筑垃圾就地适当利用,实现节能低碳的思想(如图 2.12)。通过不同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重建后能体现出当地原有的建筑文化并使原有建筑文化能延续生存下去。

震后的建筑垃圾

图 2.12 虽然家园已经毁坏,这些碎砖断瓦仍然饱含曾经寄托的情感

2.4.4 震后重建中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建设

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几个有紧密联系的概念,这几个概念有相似性,也有连续性,但这几个概念本质上是相通的。不仅仅是震后恢复重建,现阶段的城市建设都要遵循生态、低碳的宗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重建的应急性和本土建筑文化的要求,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几个类似的概念,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建材的生产、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建筑使用管理以及拆除等系列过程)占用最少的自然资源,使用最少的能源,制造最少建筑垃圾的建筑(如图 2.13)。简单来说,绿色建筑是指节能环保型建筑,它主要包括自然通风、建筑绿化、使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利用资源这三个主要部分,绿色建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延伸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之内,从经济层面来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减少浪费,从环境层面要做到改善建筑环境并能最低限度的影响周围环境。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

图 2.13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

生态建筑是指建筑能最大化的利用建筑周围的环境特色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地形、光照、气候、温度、水环境、植被等,使建筑适宜人类居住,并能降低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建筑环境因素的生态循环,使建筑周围的生态体系能够正常运行(如图 2.14)。

生态建筑之加里·内维尔私人别墅

图 2.14 生态建筑之加里·内维尔私人别墅,极好的融入周围环境

相关内容: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3)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4)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5)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6)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7)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8)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9)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1)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2)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3)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4)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5)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6)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7)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8)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19)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0)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1)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2)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3)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4)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5)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6)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7)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28)

震后居住建筑恢复性重建设计研究(完)

查看更多集装箱房屋|集装箱活动房|住人集装箱|集装箱住宅|集装箱建筑|二手集装箱论文文献